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9-03-26
冷遹(1882年-1959年),字御秋,江苏丹徒黄墟镇人,民主政治家。曾先后参与新军起义、武昌起义,袁世凯复辟后投入护国运动,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、江苏省政协副主席、江苏省副省长等职。
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乡贤,以守正规直、忠厚担当的革命精神修身、齐家,在家中涵养克己亲民的规矩意识,培树朴素清廉的家庭风气。他就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和先驱、新中国的建设者之一——冷遹。
经历过革命洗礼的冷遹公私分明、严守小节、生活节俭,对自身要求极其严格。刚解放时,他时任华东水利部部长,在部里他拒坐专门为自己准备的车,工作时能不开电灯就不开,办公用的纸张边角也不浪费,公事用公家的笔、信纸、信封,写私信即用自己买的纸和信封,从不占用公家一分一毫。冷遹不因自己的地位和经济条件讲究吃穿,喜欢布衣、布衫、布鞋,吃的饭菜也极其简单,妻子有时早饭给他增加一只蛋,他都会让给家人并打趣说:“今天为什么要这般犒赏我呀?”
冷遹对子女要求也颇为严格,他对子女最大的期望是立志高远,贡献社会。他常常教育子女要爱国忧民,立志为国家做些有益之事,虽然冷遹从不干预子女的活动和个人问题,但对子女入学和就业提出的希望,不是升官发财,而是希望子女有真才实学,能为社会做出贡献。平时冷遹遇见不务正业、浮华混世的青年,总会加以教育,并且让子女以此为戒,严加约束自身。他的子女最终也不负其期望,长子从事农业研究,次子从事企业管理,四个女儿从事教育工作,在不同领域都有所成就。
冷遹还要求子女从小就关心人民的疾苦,有心系百姓的情怀。曾经,冷遹小女儿放学回家,看见桌上摆着菜,肚里正饿,和两个堂兄妹坐下来就吃,冷遹回家看见了,把小女儿叫去,问道:“菜的味道怎么样?”“蛮好!”“你知道这菜的来历吗?这是一个人当掉他母亲的皮袄买来的,你们怎么咽得下去?”说罢,冷遹便把那个送礼想请他帮忙的人找来,严肃地说:“现在天气这样冷,你怎么忍心叫老人家把皮袄脱下来?你不知道我的脾气吗?”接着叫身边的勤务人员向那人要来当票,个人出钱到当铺里把皮袄赎回来交还给他,还伸出援手,让那人来镇江住在自己家。原来,冷遹出身贫寒,他特别能理解贫苦百姓的艰辛,当年自己考武备学堂时,哥嫂也是将母亲生前仅存的一件皮袄典当后换取考学的路费,这令他始终内疚。
冷遹非常重视家庭建设,严禁家人以他的名义四处招摇。他常年在外工作奔波,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多,但他每次回家,总要告诫子女、家人,不要以他的名义行方便之事,不许家人乘用公家的汽车,不能使用公家的纸笔等物品,平时出门办事更不能提他的名字,一切都要按规定来。同时,他要求家人勤俭持家、先人后己。有一年家乡歉收,除夕一家人正忙着过年,冷遹却愁眉不展,对妻子说:“简单些吧,还有人家断炊呢!”原来他是担心歉收的农家过不好年,让家人把家里的粮食分给乡里。治家甚严的冷遹在家中也有温情的一面,他喜欢在堂屋里踱来踱去,或坐在桌边翻阅报纸、查看文件,有时妻子及儿女怕他太累,就让孙辈们去摘下他的眼镜,爬在他身上与他亲热一番,或表演节目给他看,这时,冷遹才会放下手中的工作,抱住孙辈们,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。
冷遹的家风家训,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特有的家国情怀,体现着凛然正气和清廉之风,它像一面镜子,告诫我们如何严以律己、谨慎用权、培树家风,如何把好权力关、亲情关。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驱和民主爱国人士,将其在黄墟镇的故居改建成冷遹纪念馆。
2014年7月,冷遹纪念馆被命名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供人们参观学习。直到今天,冷遹先生的革命事迹和优良家风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……